古城丰惠西河岸,在一片灰砖黛瓦的民居之中,矗立着一幢风格迥异的高楼,气势恢弘,精美壮观,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,照样坚固结实,高高屹立,邑人称之为“八太娘洋房”。
八太娘何许人也?究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?笔者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,然查阅资料竟是语焉不详,走访一些老人亦所知不多,经过反复问讯查考,才理出一条模糊的线索。
照年岁推断,八太娘大约出生于1875—1880年间。她的娘家在哪里,有人说是丰惠镇上十字街,姓范,而居住在洋房不远处,现年89岁的陈姓老伯却肯定地说,娘家在梁湖。她小时候家境贫寒,成年后嫁到丰惠西纤路,夫家姓陈,这一家有两间平房,生活亦不富裕。儿子永庆出生后,因其夫体弱多病,里里外外都由她操持,为治夫病,她家耗尽了本不多的钱财,但其夫仍然撒手而去。
孤儿寡母无以为生,八太娘在县前街接官亭边摆了个小摊。她卖油炸臭豆腐,也卖自家做的艾青饺、麦果、粽子等。然后,时值清朝末年,国弱地穷,民不聊生,她的生意越来越清淡,虽日夜操劳仍难以维持母子俩的生计。
那时上虞的不少贫苦妇女常以去上海做“娘姨”谋生,她也动了这个心思,于是在老乡的引荐下来到上海,给人家当保姆。她踏实能干、忠厚老实,又善于操持家务,因而深受雇主喜欢,后经推荐,去给一个德国商人家当女佣。
在那里,八太娘同样以她的诚实可靠、勤劳肯干以及擅长烹饪而深得德商的信任,她就在德商家里立住了脚跟。德商家境优越,花园洋房十分宽畅,征得主人同意,她把儿子永庆也接了来。
永庆年纪渐大,他一方面聪明机灵,手脚勤快,每逢主人回家,便立刻上前为其脱帽、卸大衣,然后双手捧上一杯热茶,颇得主人欢心,另一方面潜移默化中受母亲的熏陶,办事忠心又能干,更赢得德商的赏识。德商有心栽培永庆,他从偶尔跑腿成为正式职员、助手,职位稳步上升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中国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宣战,德国商人被迫回国(再也没回来)。离开前,念八太娘母子相随多年,忠心耿耿,便将在上海的洋行和家产托与他们经营和管理,于是他们在上海滩拥有了基业。陈永庆凭他的聪明能干,以及在德商手下摸爬滚打练就的本领,洋行的各项业务慢慢走上了正规。随后他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得心应手,凭着上虞人的诚信和实干,几年后事业更胜一筹,成了一名颇具实力的实业家,家业亦渐渐扩大,在上海永庆里建起了“永庆公馆”。
他们母子毕竟流淌着上虞人的血液,在上海滩发迹后依然眷恋故土,马上回老家兴业。八太娘在老宅周围购得旧屋和空地,建造起一幢欧式洋楼。他们请来上海营造厂技工,用当时难得一见的“洋灰”(水泥)、钢筋等建材,精心设计和施工。“八太娘洋房”坐北朝南,前面是四间两层高楼,后有天井,天井后又是四间两层稍低的楼房,建筑面积710平方米,另有一些配套设施,房子的内部装潢非常豪华,洋房后门是河埠头,既方便洗涤,又能直接登船。
如果仅仅是八太娘“从娘姨到阔太”的传奇故事,那就不值得笔者来码这些文字,之所以值得称道,是因为八太娘翻身不忘本,古道热肠,乐意解他人之危难,急公好义,造福桑梓,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。
因时代久远,她的许多义举已无从考证,据说陈春澜、王佐等人创办春晖中学时,也有她家的一分力。而让丰惠人永远铭记于心的,是八太娘建造的八口大水井。
1933年至1934年,丰惠连续发生旱灾,河水干涸、苗田龟裂,老百姓苦不堪言,饮用水成了严重问题。八太娘请来上海专家,在丰惠城内做了认真勘察,然后选定了八个地点建造了八口大井。每口井周围全用钢筋水泥浇筑,圆形井身直径近2米,井深七八米,上有方形井框,井底装有紫铜莲蓬头涌泉,井身有铁架,地下埋有引水道,做工考究,耗资颇巨。这种用沉箱设备灌浇混泥土水井,其工艺和质量在当时上虞尚属罕见,故人们称之为“自来水井”。八口井中除黄泥道地这口井水有黄色之外,其余七口井皆水质清澈,久旱不干。八口井造好后,解决了县城百姓饮水的难题,从此百姓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,无不为之开颜。时隔80年后的今天,除西门、西南门两口井已废弃,东门书院口(老镇小)及大街孔庙前(现医院门口)这两口井因筑路被填,其余南街文武庙前、北门弄中段、十字街和马园这四口井还在正常使用,为周边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正所谓:
喜汲龙井甘泉流,
古城四厢旱不忧;
泉源流惠从何得?
称道老妪乡情稠。
笔者常好奇于这一问题:您有没有亲眼见过八太娘?很多老人都摇摇头,只有陈姓老伯肯定地说见过。据他回忆,大约是1940年前后八太娘曾衣锦还乡,那时的她已年过花甲,头发已经花白。那是个夏天,天气很热,她戴一副金丝眼,穿一身绸缎衣衫,坐在一顶竹轿上,有两人抬着,身边有一个丫环不断打着扇子。她的到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,饮不不忘掘井人,百姓对这位慈祥的老妪充满了敬意。
然后,八太娘家的兴盛并没延续多久,罪魁祸首是日本侵略者。据老人们回忆,八太娘和儿子陈永庆很少回来,洋房里居住的是八太娘的孙子。时年16、7岁的他因“胎里疾”双脚残废,行动困难,日常生活由佣人照料,而他醉心于音乐,常年聘请民间乐师来洋房教授二胡、笛子等器乐。1942年10月,日寇占领上虞,其时古县衙门已被烧毁,鬼子把他家里的人全部赶走,占据洋房作了司令部,观桥后畈的田地(也属于八太娘家)则成了日军的养马场。同样他们在上海的产业亦被日寇抢夺接管,八太娘最终客死何方没人能说得清。她的后人据说后来定居在杭州的简易民房里,也不知是否确切,日月轮转,时势变幻,总让人嘘唏。
解放后,八太娘洋房成了公房,有各式人等先后入住。如今洋房一分为二,成了两户人家的私宅。听其中一家主人说,前几年曾有八太娘的后人来打听过房子的归属,当得知已花落他家,遂作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