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公告 |
 |
|
众志成城 |
 |
|
爱心单位 |
 |
|
|
 |
众志成城 |
首页 >> 众志成城 >> 详细内容 |
遇见,在路上 |
遇见,在路上 王语嫣/文
人生是一段旅程,在旅行中遇见的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景色,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。当我看到“点亮一盏灯”团队发的一个《9月23日游千年古村冠佩村活动报名帖》,我动了心,也许是一份对原生态村居的情怀,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我内心招摇。我想,我应给一个机会让古村迎接我的探访,当然,更应给自己一个机会邂逅古村。 坐上团队安排的车子,我想,我们都是捎带了一颗欢喜的心出发的,天气似乎也受到了感染,渐变色地露出晴朗的光亮。“点亮一盏灯”团队负责人董国光老师,甘当了我们这辆车的“车夫”。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遇见董老师的情景,那是在2012年,“点亮一盏灯”为身患重症的吕红举办了一次义演活动,演出开始前,我目睹了董老师忙前忙后做着指导。那个晚上,广场上响起一声声的呐喊:吕红,加油!吕红,加油!我都感受到了震撼,这里不只有沸腾地呐喊,这里还有一个城市的温度。 人的认识都是会经历一个由远及近地过程,对“点亮一盏灯”这个团队,我的认识也是如此,之初是久闻团队的大名,后来是越来越近距离的了解。驾驶着车子的董老师,让我们车内的人员进行些自我介绍,大家就互通了下网名。其实名字只是一个符号,此次我们有一张共同的名片,那就是集体活动的参与者,为一起行走冠佩村目的而来,正如在参加爱心公益活动时,我们也有同样的名片,都是活动的志愿者。能够相聚即为有缘,也是秉持了心之所向。 当车队抵达入村道口,董老师对大伙讲了些行走的时间安排,大伙就开始三三两两步行前往。山村的景,你说普通也普通,放眼开去,这里几簇树,那里几畦田,溪沟里的水哗哗地响,鸭子悠闲自在地游弋,一间间的农舍散落在村道的两侧,也许这些景对在山村里生活久了的人来讲,他们司空见惯,但对我们慕名而来的人来讲,却是遇见了清新与纯朴。 “啊......”途中,随着一声惊呼,一个身影仓促地摔进村道边的沟渠里,我和好友都瞧见了这瞬间的一幕,我们火速跑过去,赶往沟渠边。一个男子扑腾了几下,他从水里爬了出来,沟底水不深,但底下离岸上有点距离,石头湿滑,我们俩女子不敢盲目跳下去救援,给他指引,让他沿着离他最近的一些石块爬上来,在他靠近岸边的时候,我们伸手拉了他上来。落水者背了个旅行包,满头满脸都是水,衣服也湿漉漉一大片,我们递给他纸巾,让他擦脸。另一个团队成员也赶了过来,问他情况怎么样?该男子自称是在这里拍照,不留心脚下的湿滑,才掉下沟的,幸好伤得不严重,手上擦起了点皮。他擦拭一番,跟我们道了声谢谢,就作了告别。见人危难,帮助人,源于内心本质的善意。 在村道上,遇到饱揽了风景返回的董老师,他建议我们要走进村巷里,用脚步深入丈量这方水土,这样会有更融入地发现。董老师是个平易的人,也是个感性的人,平日里,他写的一些文章,字里行间也浓缩了他细腻的情感。他的引导,我瞧见了紫色的豆荚花簇拥着绽放;两条小丝瓜依偎着成长;大白鹅挺着脖子摆着甫士;一排的青葱竖立在村民家的墙头上……只要从心出发,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就是一个天地,一虫一蝶一鸟也是一个世界,寻找和发现美好的东西,得偿所愿。 古村游走结束,董老师还担心我们美景“饱尝”得不够,于是,他又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石雕作品的展示厅。那些穿越了时光沧桑,附着了不同时代石雕美学的石头,不亢不卑面对了我们的观赏。石头是木讷的,但木讷只是他不善言辞,朴拙是他的本质。一块边角有点残破的石头上,刻了《陋室铭》的全文,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……”古人质疑此所陋室“何陋之有?”结合他的言外之音,我也想说,这次遇见,虚静恬淡,本质自然,何陋之有? 每一次旅行,都是与自我的深度对话。旅行不止是空间上的行走,更是内心的游走。“倘若我心中的山水,你眼中都看到,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。”我希望,在遇见中,我看到的不止是风景,更是心中的山水。 2018年9月24日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