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用户名: 密码:
  首 页 | 爱心缘起 | 章程守则 | 众志成城 | 财务公示 | 捐助功德 | 媒体聚焦 | 视频在线 | 表格下载 | 志愿者管理部 | 财务管理部
  外宣通联部 | 组织策划部 | 信息采访部 | 摄影记录部 | 政法咨询部 | 心理咨询部 | 网站技术部 | 后期审核部 | 联系我们
活动公告
·8月11日崧厦下管公益活动报名帖
·7月3日“关爱孤寡老人”活动报名帖
·7月24日听资深公益人许田讲公益
·招募社区矫正连心桥驿站志愿者
·6月16日“情暖端午”活动报名帖
众志成城
·走进贵州第一站:三龙小学
·7月3日关爱孤寡老人活动随记
·社区矫正心连心小组活动随记
·谢塘公益活动随记
·关爱残障人士活动随记
爱心单位
·绍兴市上虞心诚电器有限公司
·上虞区华扬印制有限公司
·沥海老百姓大药房
·浙江金盾消防有限公司
·上虞区捌零影视工作室
众志成城 首页 >> 众志成城 >> 详细内容   
假如爱有天意

“点亮一盏灯”十周年征文(7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假如爱有天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蒹葭/文
   
    那一次,去燕河岗,是野炊。一大群人围着王松堂老人坐在坡上向阳处欢歌笑语的时候,我悄悄走下土坡。当时,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。进到老人家里,环顾了屋内陈设后,眼睛就停留在了屋子中间悬挂的灯上了,依着电线的走向,目光沿着木梁到了墙壁,看到一根灯绳晃悠悠垂着。此时,心里有点意思了,加上稀少看到不是按开关的而是绳扯的,猴急上去就拉了一下绳,“啪嗒”一声,灯就亮了,那是一盏U型节能灯。那个灯光,是一点一点亮起来的。我站在灯下,身影一点一点清晰 。
    进到这个团队,也有些年头了。一直疏于去办个队员证,我一直把这类拖沓归因性格太淡。今天静静梳理,产生出另一种猜疑。也许那天木知木觉去拉那根灯绳,是我潜意识中需要的~ “啪嗒”一声打碎闭锁从而获得的一次向内心的访问。而那个让自己一时怔忡的逐渐明亮的灯下的我的影子,它或许就是团队郑重予我钤下的章。
 

因为你,所以我
 
     因一,我有个领进门的师傅,乃禾。年纪大我不多,性情比我温暖太多。虽说家中排行我是老大她是老二,但要说能顾人周全,她定是我的老大。
     水流沙,沙下,我俩是长长时间里沉淀下来站在一起的两粒砾石,质地相同型号相同。她早我大半年进了点灯团队,怀揣悲悯踏实真干,奉献了大半的业余时间。我想,她在的地方,我不妨倚门探看虚实,跨进门去,也至少不会落到孤独。
   因二,闻听团队董老师是个下岗工人。我也是。当时的国企改革,被甩的,上帝的弃儿。我亲历亲会生活和精神曾双重顿挫,因此想不出,董老师这哪里来的“高度”去公益?如何做好自己,如何帮到他人?有人说仓颉造字带来人间悲苦。换一个角度理解,也许就是,人若有了思考,就会为“解惑”而辛苦奔赴。
    因三,虽然当时的团队已经脱离了只有几个骨干出钱出力的基础阶段,但也没有现在的声势。鲜有政府力量注入,尚是一颗比较大的“星火”。不知为什么,相对于强大,我凡见弱小的东西总会想去扶一把。为什么?不明。只是下意识地,你弱着,我感觉需要靠近你了。你强大了,我也就自我边缘了。呵呵,仿佛自己有多大力似的。
 
我给的,只有苍白

    我的上岗如此仓促。2014年立夏那天,师傅要上课,临时让我替她去前期走访。章镇方向几个村,走了数家。大山里下来后,已是晚上八点。董老师私人请我小饭馆吃饭,这个乡土文化人点了一盘豆板咸菜,大半是我吃的。吃着吃着,走访文章的题目就出来了,《立夏的豆》。
    至今,我清晰地记着,那个阴雨天傍晚走进一个独居老妪家里的时候,她正在里面灶头煮饭,我从前屋走进去,太黑了,什么也看不见,我就问开关在哪,顺手点了电灯。董老师过来关了电灯,轻声对我说:“电费。”并引我走到灶肚前,示意我蹭那儿燃烧的亮光。老妪说着家境,我记着笔记,董老师拍着照片,我们三人勾着头,偻着腰,簇在那团灶火前……
    每次写好文章,我即把word文档用“灯number”发给董老师修改,《立夏的豆》是“灯1”。在我的保存里,我发过“灯61”,不知道有没有记错。
    相对于逻辑与数理,我更亲近汉文字排列组合。把前期走访写通顺写完整不难,可要把纪实性文字变成可以量化的力度去赢得大家的共鸣与捐助,这又不是我的强项了。我不擅长直抒胸臆。这种“憋成内伤”的不能外化不能物化的瓶颈,每次都是起草时的痛苦。没有人要求我几小时内出稿,但走访回来当即写,好多的细节还别别跳着,被走访户的声音萦在耳边,必须趁感受力最强的当夜完成,似是对自己的负责。除了一下子走了十多户后不得不把一部分暂且放下。
   好多时候,写着写着就刹不住车了,不是好文章流出来了,是写着写着就斜出主题了。成了一家之言成了小众文字就达不成走访文章的呼吁目的,就是错误。但是往往这种不服命题的东西是自然内心的,不忍砍伐,因此往往同样一次走访,会出来两篇东西,一篇是给董老师的,一篇是诘问内心的。
    尽管努力做到情景再现,真实恳切,感同身受。但所见所闻贫病遭故,往往笔力不致。比喻也好白描也罢,理性陈述也好层层铺陈委婉告诉也罢,统统只是表达方式。可要命的是,生活远远大于文本,文章的最中肯的评论就是“苍白”。
 

给我的,入木三分
  
    你走来,我走来。我们带着不同的阅历曲径通幽来到这里,当一名队员。于是在人间世里,我们有了同一个名字。
    在自由和多元的掩护下,琳琅满目的价值碎片变成了商品一般的个人选择。“点亮一盏灯”,我们共同的选择,概率不高,其实有幸。如今的团队,蓬勃发展,志愿者越来越多,绝大多数我已不认识。
     但只要想起这个团队,几个画面就会到来。几年如一日编织帽子的101岁大家闺秀,背着老人了夙愿找坍塌老屋的年轻人,为独居老妇安装座便器满背汗湿的中年人,各种才艺傍身的有情有趣的男人,知性优雅能上台主持能下地拾垃圾的女人,经常资助贫困的几个领着不多的企退工资、做着小本买卖的志愿者,雨花斋叫我“家人”的姐,帮着打扫屋子被突然窜出的老鼠吓到惊叫的一群人……
    每当困惑、无意义、产生计较,就去转念想这些。慢慢地,心大了,事就小了。TA们不是作用于内心的一剂猛药,只是有点像柴胡,来点疏解,会raise me up。
     一时一地的好,也许人人可以做到, 不改初衷的坚持十年,还“活着”,并且乘风破浪,做优做强。兹事体大,不用一字渲染,旁人瞧来,自有真意踏实功夫。何况我,如点水入流,咱一起长亭短亭相携着过来。
    这是志愿者朋友与团队给我的正向的正能量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还不止一次收到“苦难”给予我的反向的正能量。
    走访中,碰到的几乎全是鳏寡孤独,这个我每次出发前就有思想准备。真到了地方,询问下来,总归面临挑战我的认知。记得有一回,走进一户人家,两老人均病卧,一儿从事民间厨师(不太有活干),说是当年路上捡了个女人,过起了日子,那女子精神残疾,生下一个孙子,着实高兴,但几年后看出孩子脑子也不好。家徒四壁,墙壁没有白粉过,黄砖露着,几张床上一年四季的衣服堆在那儿,除了大门,没有门窗,塑料袋封封。走访回来路上,我没忍住说:“穷了还要娶疯的。”董老师显然笑我:“正常的,谁给他当老婆?”
    很多时候,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幸福的。有了参照,就有了彰显。那天的走访完回到家,一碗阳春面做好入肚,萎在沙发上看那个自顾自欣赏电视的我家主人,直是一味小家清欢。
    贫病残亡,写得多了,就易熟脸,此与彼难以分清。必须用这家区别于他家的那个点去找入口,把自己代入,然后写出来。如此,用心体悟穿着不同外衣的各种贫病残亡,数次重复,仿佛苦难与我只隔了一张纸。忧患就在我身边,忧患是生命的常态。曾以为很坏的,更坏的还有;曾以为过不去的,他人迈不过去的坎儿更高。
   缩在被不公平的角落,时常有的自怨自艾,真心无用,不如起而行,去珍惜每一天的哪怕少得可怜的收获,学着与遗憾共生。感谢团队让我在会主动思考的日子里有机会近距离触摸苦难,当有痛苦来衬,我才能更敏锐地察觉温柔,品出生活微细的甘甜。
   这就是这几年闯入我听觉视觉具体成像的苦难催生出的漾漾幸福,苦难教我圆融,苦难撑大了我的格局,苦难馈赠于我受益终身的审美。
    在成熟的年纪里遇到一件事,倾情与它,一起量变与微调,这不可能是一次随便的相逢,也许自有天意。社会学家说“人性中柔软的泯灭,往往是一瞬间的事”。这真悲哀。人在混沌之中敏锐,难免有虑有怖有脆弱。因此,“点灯”,是件意味深长的好活,一场内心运动,一轮修行。
   《无问东西》里这样说:“这个时代,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,真心,正义,无畏,和同情。”那么,来吧,先把杂念涤濯,清凌凌地点燃自己心灯,然后光亮予人温煦予人,点拨困顿者的希望,唤醒失落者的原始生命热情,用绵长的关注与温柔的力量加持,以心交心,以情连情。这样就有可能,感激成为感恩,受者成为施者,灯灯遍布……如此,容纳与悲悯从人性的坚硬的冷漠里得以逆袭,完成生命自身的均衡。
    这是我理想中的“点灯”蓝图。 “小雨轻风落楝花,细红如雪点平沙”。安详的美丽,温柔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9年1月22日

Copyright © 2011-2025 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 版权所有
地址: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文化路98号 电话:13235853822
浙ICP备12018515号-1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713号